根据新西兰农业科学研究所(AgResearch)分析,全球主要牛奶生产国中,新西兰碳排放水平最低,每千克牛奶排放0.7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我国则为1.68。“我国奶业减排非常有必要而且具有很大的潜力。”在一次相关会议上,中国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表示,奶业在低碳之路上大有可为。首先,降低奶牛养殖的碳排放,需要更高效的饲料利用、减少兽药使用、施用生物有机肥、做好畜禽粪污的循环利用等方式,而这些措施也是提升牧场竞争力、推动牧场持续盈利的有效手段。“在碳交易权市场上,低碳生产的牧场将更有竞争力。”李胜利指出,奶牛碳足迹涉及农资投入、饲料生产和加工、奶牛生产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中涉及的运输和能量消耗,每个过程的贡献都会决定最终碳足迹量。毫无疑问,管理规则的出台会让生产面临更大的环保压力和潜在的成本提高。因为一旦牧场的碳排放配额确定,未来想要新建牧场或扩大生产,就需要购买碳排放配额,而有偿碳排放配额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也就意味着能在每单位温室气体排放中产出更多经济价值的牧场,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碳排放配额。“低碳标签将为乳企品牌力的提升增加砝码。”李胜利表示,低碳企业每年可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额获得额外收入,也可将多余的配额保留用于此后的扩大生产,不能低碳生产的牧场生产经营活动则将被碳排放权长期制约。无疑,面对减排,奶业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如果未来大量牧场被纳入重点排放企业名录进行监管,原料奶生产的碳排放将如何测定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在实际生产中,牧场温室气体排放测定难度较大,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条件,成本昂贵。目前一般通过牧场中其他可测定的指标进行间接推算。据了解,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方法是根据牛群存栏、牛群结构、圈舍类型、饲料摄入量、牛奶/牛肉产出、动物粪便产出、粪污处理工艺等可监控指标,结合实验测得的相关参数计算,得到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果。由此,在不同牧场的生产活动中,各类饲料的用量、牛群的生产性能、牧场的粪污处理工艺将成为不同牧场在碳排放指标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若想测定牧场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就意味着要收集牧场的饲料消耗、牛奶产出等生产数据。对此,多位专家均认为,通过动物品种的遗传性能、饲料营养配置和利用效率、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升奶牛产奶量,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即排放强度)是企业的重要是调控手段和措施。据了解,目前已有多个研究对原料奶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测定。据推算,单产水平越低,公斤奶温室气体排放则呈指数增加。在生态环境部此前对碳排放减排和排放权交易的试点文件中多次提到,将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设为标准,此标准以上都将被视为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应纳入监管。基于有关研究结果,年生产2.17万吨以上生鲜乳的牧场,都将超出此条基线。另外,在牧场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后备牛饲养繁育的过程也是在进行牛肉生产;干奶牛虽不产奶,但每日产生温室气体的瘤胃发酵作用不会因此停止,牧场实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远高于仅计算牛奶生产的部分。至此推测,国内所有较大规模牧场都很有可能被列入各省的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进行监管。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动物生产系统组的科罗娜副教授认为,为了减少主要来源的排放量,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生命周期评估。因为不同环节的减排策略和时效性不同,部分策略可以使某个环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立竿见影,如用玉米青贮代替牧草青贮可以减少奶牛自身的排放。其次要提升动物的生产力和牧场管理,如通过饲料添加剂、配方调整等优化喂养策略,进行精准饲喂和施肥、降低非生产动物的比例、改善动物福利与健康、进行粪污循环利用等。针对我国奶业减排模型,科罗娜建议,一方面要借鉴欧洲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关注中国减排发展的需求和细节,了解牧场的详细情况,“从每一项细节指标和环节入手,优化模型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才能更加高效地建立适合中国情况的减排模型。”科罗娜表示。另外,营养过剩是我国大部分大型牧场普遍存在的问题,营养供应不均衡、不精准,饲喂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2019年一项针对河北省147个奶牛场营养供应情况的调研结果,大部分牧场都存在营养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动科学院王蔚副教授表示,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于2013年发布的《畜牧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日粮调控技术的减排贡献度可达到70%以上,日粮调控技术可细分多种技术,其中日粮组成和营养素优化配置技术最有效、最常用。“未来,每升牛奶产生的碳当量将成为新的性能参数,低碳也将为牛奶赋予更高的附加值。”王蔚表示,我国奶牛养殖领域的研究将继续针对奶牛碳排放问题制定缓解方案,包括确定具体干预措施、评估单个牧场的碳足迹和制定措施清单等。事实上,为了评估奶产品的碳足迹,有关科研已经开始进行,以明确牛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点,为通过提高奶牛生产效率控制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探讨实施奶牛场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途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牛奶成本,减少牛奶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据了解,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董红敏教授团队已与瓦大、农大合作实施了有关项目。据董红敏介绍,该项目基于奶牛碳足迹评估方法学,通过建立计算模型、开发碳足迹评估软件工具、分析典型农场调研和数据,探究不同环节和温室气体对碳足迹贡献以及不同规模养殖场碳足迹的大小差异,“根据项目评估结果,筛选并形成低碳排放措施清单,并与牧场合作,分析不同规模牧场的减排潜力,验证减排技术清单措施的有效性。”董红敏说,未来该项目将继续围绕养分循环和水足迹进行探究,完善养殖场环境评估体系,为提高动物生产效率、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废弃物利用效率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做出努力。多位人士表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在奶业的落地仍存在很多困难,为解决相应问题,很可能会出台相应政策要求被纳入监管的牧场提供详细的各环节生产数据,由此也将推动规模牧场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与日粮饲喂的精准管理。“碳排放测定的方法如果十分完善,对生产管理水平高的牧场则是机遇。”上述人士表示。面对减排,国内企业已经投入积极行动。据了解,新希望乳业于近期与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科研创新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推动奶牛养殖行业碳中和为目标,就牧场、研发、生产方面的科技专项工作进行探讨,打造可持续的绿色科技农业样本。未来新希望乳业还将继续致力于行业减碳减排事业,用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推行低碳、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及低碳农产品生产模式。“在中国的养殖模式之下,应该借鉴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应该思考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奶业发展情况的减排模型,推动我国奶业低碳发展的进程。”新希望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浩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