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87160248
   

我国肉牛产业亟待全链条提速

栏目: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20-12-10

肉牛养殖是节粮型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与脱贫致富的现实路径,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转变、稳定优质安全动物蛋白供应的切实保障。
  近年来,发展养牛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能“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为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肉牛群体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肉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饲草料供给基本平衡,产业科技支撑成效显著,肉牛产业扶贫扎实推进。
  尽管我国肉牛产业发展速度快、进步明显,但仍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
  地方品种当家,良种化程度低,缺乏专业肉牛品种。尽管我国肉牛饲养数量位列世界前列,但其中本地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35%,黄牛改良不足20%,良种化程度较低。
  地方牛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不强。“良种化”为“洋种化”的趋势明显,导致地方品种选育进展滞后,地方牛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优良特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部分珍稀地方牛种濒临灭绝。
  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饲养管理不科学。肉牛生产养殖总体上仍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饲养方式为主,饲养条件和方式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科学养殖意识等影响较大。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养殖管理方式和饲草料加工利用,区域布局不合理,尚未形成高度专业成熟的生产模式。牛肉生产成本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一倍以上,严重影响我国牛肉产品的竞争力。
  粗饲料资源利用率不高,肉牛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饲料成本占肉牛养殖成本的60%~70%,粗饲料是肉牛重要的营养来源。我国秸秆等粗饲料资源丰富,但受观念、加工技术、存储方式和饲养方式等因素影响,粗饲料利用率不高,其他饲料资源开发力度不够。针对我国肉牛品种生长发育特点、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比较落后,不利于肉牛生产潜力发挥。
  屠宰加工水平低,产业附加值不高。我国和发达国家牛肉加工的设备及技术差别不大,但受肉牛产业链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培育不足等因素影响,牛肉加工附加值不足发达国家的1/3。牛肉产品档次偏低,品牌优势尚未形成,难以实现优质优价,限制了产品升值。
  国内消费市场培育较弱,消费信心和能力不强。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仍不强,大部分品牌忽视对个人消费的引导,选择与大型国际超市、餐饮企业合作,缺乏宣传和终端市场培育。牛肉市场开发薄弱,产品仍以传统牛肉为主,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在市场上难以实行产品分级和优质优价,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欲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良种,并建立完善的肉牛产业系统实现全产业链提速。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深入实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大力支持肉牛国家核心育种场建设,完善生产性能测定配套设施设备配置,规范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督促育种企业提高场内测定的质量及国产优秀种公畜数量和质量。加强种畜禽遗传评估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快主要肉牛育种进程,坚持引进与本地培育相结合,加强肉牛品种联合培育创新,挖掘地方牛品种资源,选择群体规模大、育种基础好的现有杂交群体开展杂交育种,培育一批专门化肉牛新品种,提高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的生产性能。加快推进肉牛联合育种,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成立联合育种组织,支持建设区域性联合育种站,健全肉牛遗传交流共享机制。
  其次,提升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支持适度肉牛规模养殖场的升级和改造,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新形势下,落实新的环保理念,处理好生产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加快粪便收集环节工艺研究,提高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率。鼓励企业完善粪便污水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发展差异化生态工程处理模式。
  其三,着力加强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加快牧草种子繁育及人工饲料种植,推动饲草料资源多样化开发等工作,着力提升饲草料供给能力。
  其四,改善屠宰加工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冷鲜为主攻方向, 推进肉牛标准化屠宰,优化牛肉及其制品结构,加快推进肉品分类分级,扩大冷鲜肉和分割肉市场占有率。
  其五,加快牛肉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充分利用WTO规则,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工作基础,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加强对肉牛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领导,加大投入,从检测机构布局、仪器配置、人员素质等方面,完善肉牛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饲草饲料质量检测体系、饲养环境监测体系、兽药和疫病检测体系、畜牧兽医器械质量检测体系。
  最后,加大肉牛养殖政策扶持和创新金融支持。推动实施“菜篮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基础母畜扩群、粪污资源化利用、动物防疫及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