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87160248
   

鱼病防控需通过生态手段进行科学管理!

栏目: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21-03-02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水产养殖的生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把低价值蛋白的物质转化成了高价值蛋白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脱毒作用,我们水产养殖就是在进行物质的优化,就是湿地功能和种养殖的结合。目前的水产还是许多养殖问题急需要解决的,科技人员应该走出实验室参与到一线”。经过17年如一日深入田间塘头为养殖一线做技术支持,巩华已经成为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珠江所”)水产病害与免疫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成为扎根基层的“渔医生”、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服务水产行业。
巩华
  中国水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广东省科技厅农村科技特派员,负责水产病害临床诊断、防控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常年深入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成果:(1)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项目13项,撰写论文54篇,制定行业和企业标准5项,参编专著3部;(2)建立示范区3个,示范点100多个,线上线下培训8000多人;(3)获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4项,2017-2019年所级优秀共产党员。
扎根基层,17年如一日深入田间塘头做技术支持

  水产前沿:在此想请您先做个自我介绍,目前主要在做的工作以及研究方向是什么?

  巩华:我自2003年在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医学研究生毕业后便只身南下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从事水产病害与免疫防控研究,负责水产病害区域化防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17年来,走遍了国内大多数淡水鱼养殖区,深入田间塘头帮助养殖户临床诊断、防治病害、传授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以及推广示范水产疫苗和免疫防控技术,在全国建立了140多个示范点,使示范区域的病害发生相对减少50%以上,亩降低用药成本100元以上,被广大养殖户称为渔医生,他们称呼我为巩老师,同时也被广东省科技厅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深感责任重大,担子更大。
  我国是养殖大国,品种众多,疫苗的研发空间很大,但对于目前疫苗的发展程度而言,基础薄弱,生产应用尚不规范,与兽医等较为成熟的行业相比,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疫苗是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能靠疫苗解决所有问题,目前还是要与生态手段结合,进行科学健康管理。
  作为渔医生,就是要在生产中帮助养殖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几年在一线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水产还是许多养殖问题急需要解决的,可能有些人不感兴趣,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就需要去关注这些事情。再一个则是想去更新并完善一些多年总结下来的、实用化的技术,并向各个层面推广,把我们的行业发展得更好,实现健康发展。

能够帮助到养殖户是作为科技特派员的一种幸福
  水产前沿:作为广东省科技厅农村科技特派员,在科技下乡过程中对水产养殖这个产业有什么样的体会?在农村走访服务过程中,您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巩华:我认为水产行业竞争也是很残酷的。由于水产行业门槛比较低,从业人员专业知识较低,系统的专业培训,而由于现阶段我们的技术还不能很好地保障行业健康运行,水产养殖的风险比较大;另外,市场行情是不可控的,这对水产养殖也会潜伏一定的风险;同时,目前的水产还是处于一个靠天吃饭的阶段,像沿海地区受台风等影响就比较大。水产很多病害一旦发生是很难处理的,有时候我们在下乡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来说,在下乡过程中,我们直接对接的用户包括个体养殖户、大型养殖场、企业和技术推广站等。当在养殖一线看到老人家由于鱼发病无可奈何在哭的时候,发现我学的知识其实是可以帮助到他的,这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而当帮助不了产业解决问题,就会产生自我怀疑,曾在2010至2014年这四年时间,我是比较困惑的。后来经过和别人反复交流探讨碰撞,发现实际上我们的付出最终是可以帮助到别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的东西又有意义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做为一名科技特派员的一种幸福。

鱼病是“养”出来的,病是自然界平衡生态的一种调节方式
  水产前沿:从您的角度来看,您是怎么看待目前水产养殖中所发生的病害的?

  巩华:我始终坚信鱼病是“养”出来的,病是自然界平衡生态的一种调节方式。从概念上来说,病是一种由某些原因引起的非正常的状态,在水产上涉及的病害不止是具有传染性的一些疾病,营养性的甚至是应激性的疾病都会有,但从实际生产来看,对养殖动物造成危害最大的是传染性的疾病比如像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疾病。换个角度来说,养殖过程中这些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实际上来是自然界调节环境平衡的一种手段,如果池塘中鱼特别多的话,就会有一些病原生物去控制它的种群,造成养殖池塘生物数量下降,从而维持大生物圈的生态的平衡。
  从生物个体本身来说,生物都是要生存的,机体会进化出自我保护机制,包括特异性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实际上是生物体对环境,甚至包括对其他同类个体的一种排斥,具有自我保护的一种功能。站在我们人类的立场,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希望通过高密度养殖,实现高产出,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在生产上我们就要提高它的这种功能,发掘它的潜力,利用规律,改造自然,服务美好生活。
  水产前沿:您是怎么看待目前水产养殖行业的病害诊治工作的?

  巩华:现阶段对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要求对比畜禽其实是更高的,我们在鱼病防治过程中更注重实际效果与科学性的并重,而对于畜禽来说则更关注它的病原,只要控制好病原就好。
  从管理上,管理部门要重视水产,管理不能一刀切。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得回归到管理来,但是管理的目的应该体现效益。我们的产业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如何科学地从管理上去完善它,其实应该是我们水产人共同发生。水产是具有地域特殊性和种间差异的,对于区域的划分不能单纯的按照行政区域,要以实际的生产特点进行规划,使管理具有针对性,符合我们行业特点的一些管理措施,使管理变成引领行业发展的指明灯。
  从学科发展上来说,我国是世界第一养殖大国,但是我们的学科不够自信,老是觉得外国的“月亮圆”,那是不对的。我国的学科发展水平以及生产水平在世界上应该是比较前列的,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在原创性的工作上还是做得不够,当前水产领域的科研人员跟生产略有脱离,科技人员应该走出实验室参与到一线。
渔医更像中医
  水产前沿:您在平时的视频分享中把自己称呼为“渔医巩老师”,您认为什么样的水产从业者才能成为合格的渔医,作为优秀的渔医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

  巩华:从当前的养殖模式来看,实际我们大多数的鱼类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检查就会发现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等亚健康病,但是人们采用健康养殖,保障生产健康运行,就有利润产出。通过人工养殖,水产品的品质就有一定的保障,来源清楚吃得也放心,养殖产品相对可以保障。病害是养殖生产的瓶颈问题,按照水产病害防控手法来看,我觉得目前的渔医更像人的中医。很多规律和验方都是从生产中来,我个人认为一个合格的渔医首先一定要热爱产业,有良好的水产理论基础,然后还要有比较好的行业规范意识,坚决按照法律法规做事。此外,一个合格的渔医要能够真正深入一线,并且要有长期一线服务的决心和勇气,因为一线相对来说比较苦,要有这种担当奉献的精神。对于我们科研工作人员来说,要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到实践中去观察、发现问题在哪里,这些问题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作为优秀的渔医,不但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后要能够上升到理论进行总结传递。
拥抱短视频时代,传递水产技术需与时俱进
  水产前沿:据悉您平时会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一些水产养殖技术,您的初衷是什么?

  巩华:原先疫情期间,我先是有在网上做了一些技术培训,但是目前行业缺少一个针对水产的网上技术培训的专业平台,后来发现微信上开始有视频号这个功能,而且有一些农业领域比如种植板块已经开始利用这个方式进行信息传递。我开始通过短视频在网上传播知识是在2020年8月份,经过前期构思准备,在2020年10月份开始发布水产视频信息,从时间上看应该是第一个在微信视频号上传递关于水产技术的。
  我们以前的培训是整体的,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一次性给受众灌输出去,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在一个时间片段上能做成一件事情已经是很高明了。短视频时代要求制作者要把一些知识信息浓缩到某个点,比如像水产养殖注意事项上实际上我每次只讲一条,这样方便掌握。所有的技术培训,养殖户能够掌握才是最重要的。目前我们做的视频的点击量还是不错的,但这不是我关心的重点,我现在关注的是怎么样把内容再继续精良。
  我们做视频号初心就是通过拥抱短视频时代,以更直观、更广泛、更高效的小视频,在互联网上,向全国养殖户,分享我的经验,传播实用技术和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