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87160248
   

饲料价格“涨”声一片政策密集出台改善粮食进口激增

发布时间:2022-02-16

全国饲料价格“涨”声一片,政策密集出台改善粮食进口激增

近期,全国饲料价格迎来“涨”声一片,包括新希望、通威等大型饲料企业,以“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为由,不约而同宣布每吨饲料价格提高50~300元。甚至贵州邦宏农牧有限公司宣布,从2月9日起,所有浓缩料每吨提价600元。

由于饲料占养殖业成本的大头,如今饲料价格上涨,正蚕食着养殖业的利润,究其根源还是供需偏紧。不过,随着“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的推进,以及“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杂交构树、饲料桑等区域特色饲草资源”,将会有效缓解国内饲料业对饲料原料(玉米、豆粕)的需求,切实改善粮食进口激增的现象。

价格“冰火两重天”背后

饲料价格的不断走高,源于饲料原料的上涨。

饲料原料主要由玉米(占60%~65%)、豆粕(占17%~20%)构成。如果占大头的玉米价格高的话,饲料企业会选择小麦、高粱、大麦、DDGS等,部分替代玉米。

而虎年伊始的这波饲料价格上涨,主要源于豆粕价格上涨,每吨增加600元,折算在饲料中,导致饲料成本每吨增加90~120元。至于玉米,则仍持续维持高位,北方港口价格每吨2700~2740元,南方港口价格达到每吨2850~2880元。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饲料的两大基础原料处于高位,且小麦等玉米替代情况的减少,饲料厂无法通过自身消化原料成本上涨,只能通过成品涨价消化。

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于国际市场的传导。业内称,南美大豆受灾减产,国际豆类供需形势由宽裕转向紧平衡,刺激美豆持续走高。虽然国内需求不振,但在外盘提振下,国内供应不足将使得内盘被动跟涨。短期内天气炒作尚未熄火,豆粕走势偏强依旧。

除此以外,支撑饲料价格上涨的行业现实是,国内畜禽尤其是生猪存栏处于较高水平,带动饲料需求量增长。

与饲料价格上涨对应的是,猪价持续下行,两相价格对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据统计,目前,全国多地生猪价格跌破12元/公斤。而生猪养殖成本,春节前主要集中14~16元/公斤,如今饲料价格再度上涨,折合成本增加0.3~0.5元/公斤。

养殖成本与猪价的倒挂,再加上非洲猪瘟疫情的不确定性,无形中增加生猪养殖成本,由此导致养猪业面临着亏损。

那么,对于猪粮比的影响如何?

林国发称,由于猪粮比是指生猪出场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批发价格的比值,此番饲料上涨主要表现在豆粕上,玉米价格虽然高位运行,不过较年前并未显著上涨,对猪粮比基本没有太大影响。

至于猪价,“综合来看,从1月份开始,随着猪价下跌,养殖效益进入亏损状态。春节后,随着需求的明显季节性回落,养猪户和企业面临双向挤压,后期亏损幅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将带动节后能繁母猪产能第二轮调减。”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称,到2月下旬或3月初,如果猪粮比价降至5:1以下,国家将启动冻猪肉收储。

就养殖主体来说,猪价下行,养猪散户亏损比较严重,而规模企业由于体量较大,普遍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不过猪企间也有一定的分化。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海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本轮猪周期,成本控制较好且产能有所控制的猪企受影响相对较小,一些企业甚至通过生猪期货等衍生品,有效对冲了猪价下跌。因此,此番饲料价格上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不过,一些扩张幅度较大且计划性较差的企业,近期会非常难受。

周期性波动的饲料价格

饲料价格的波动,跟饲料原料、养殖业需求有着密切关系。具体来说,玉米成本占整个饲料成本60%左右,对饲料价格影响较大;其次为豆粕、鱼粉、赖氨酸等,也会带动饲料价格上涨。

近十年来,饲料价格的波动,与玉米价格走势同频共振。朱增勇称,总体来说,从2010年至2014年,受玉米价格上涨影响,饲料价格稳中有涨;随着2015年开始玉米价格下跌,饲料价格开始逐渐回落,2015年至2019年总体处于低位;从2019年四季度开始,随着生猪产能的逐步恢复和家禽存栏量的增长,玉米价格上涨带动饲料价格呈现涨势。

对于这一周期性变化,张海峰称,农产品的周期性特点,核心逻辑还是由利润-产能-需求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叠加天气、产量、政策等外部变量。饲料价格的表现及波动从根本上都是遵循市场供需变化而变化,政策、汇率、进出口等其他因素起催化作用。

他说,相较其他农产品,玉米的价格比较稳定,2010年~2015年维持在2000~2300元/吨的区间内;直至2015年,受进口、产量等供给端因素的影响,价格下探至1300元/吨后,呈逐年递增态势。豆粕也是类似的逻辑。

中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刺激着饲料粮的大量进口,由此导致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的24.1%。这意味着,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9.4%。其中,大豆进口量9651.8万吨,国内产量仅1640万吨,这意味着大豆进口依存度为85.5%。而进口增幅最大的是玉米,占国内产量(27255万吨)的10%。

鉴于玉米、大豆长期大量进口,畜牧主管部门早在多年前就提出过饲料粮减量替代的方案构想,最终于2021年3月发布《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要求“降低料中玉米、豆粕占比”,旨在“适应大宗饲料原料供需趋紧的新形势,提升原料利用效率,立足国情构建新型日粮配方结构,加快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促进饲料粮保供稳市”。

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再一次明确“推动精准配料、精准用料,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朱增勇称,“饲料粮减量替代”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建立适合中国资源禀赋和产业环境的畜禽饲料配方,逐渐降低饲料养殖成本,随着饲料配方的优化和优质高效产品替代,粮食尤其是饲料粮进口将会逐渐下降。

在张海峰看来,这实际上是对行业的深度改革,促进养殖业和饲料业的专业化合作分工。拥有技术、人才优势的大型饲料企业,一直以来,都在对原有的饲料配方进行优化调整,以期降低原料成本。

不过,林国发认为,“饲料粮减量替代”从减少玉米、豆粕依赖来说,难度较大,核心在于提高饲料转化率,避免出现类似于2020年至2021年的大比例、大体重压栏,牺牲养殖效率所导致的饲料“浪费性需求”。

此外,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2021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2022年扩种大豆和油料。

林国发称,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打出,将有效缓解粮食进口激增的现象,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中国的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适当增加大豆及油料种植面积,可以缓解因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对国内油脂及油料供应的影响。

作者:邵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