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衣不下也称胎衣滞留,是指母牛产后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将胎衣排出,而滞留于子宫内的一种常见产科疾病。母牛分娩后12h内未能将胎衣全部排除,即为胎衣不下。胎衣不下常见于舍饲母牛, 发生胎衣不下,不但会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还会导致子宫内膜炎、发情推迟、配种次数增加,严重的会导致不育,使母牛被迫淘汰,给奶牛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一、发病原因
1、微生物病原的感染
在母牛妊娠期间,子宫受到沙门氏菌、布氏杆菌、李氏杆菌、弓形虫、霉菌等感染,引发不同程度的胎盘炎症、子宫内膜炎症,致使胎盘粘连而不易分离。
2、环境因素
在母牛分娩时,因受到热应激、冷应激、外界环境的刺激或干扰出现应激反应,对母牛子宫肌正常的收缩功能产生了抑制。偶有胎衣脱落,但子宫角套叠或子宫颈口过早封闭导致胎衣无法排出。
3、子宫收缩无力
饲料单一,缺乏硒和维生素A、E、D等;干奶期过长或过短,奶牛膘情控制差,易发生胎衣不下;日粮中钙、钾、钠等阳离子超出标准,奶牛胎衣脱落受限;母牛因长期舍饲及妊娠期间缺乏日照及运动,或产前过度劳役,引起母牛分娩时气血虚弱及子宫迟缓,最终导致子宫收缩无力;羊水多、胎儿大引起的难产、分娩时间长、而致母牛过度疲惫;另包括产双胎、难产多、过早助产等管理因素也易造成胎衣不下。
4、胎盘未成熟或老化
流产、早产时间过早,据报道奶牛在妊娠后240-265d间排出的胎儿,胎衣不下发生率可达50%以上。过期妊娠导致胎盘老化及功能不全,内分泌功能减弱,雌二醇和催产素功能下降,胎盘之间紧密连接不易分离,导致胎衣不下。
二、发病症状
1、胎衣全部不下
主要表现为分娩后,胎衣全部滞留在阴道或子宫内,有时部分胎衣露于阴门外,颜色在红色、灰红色至灰褐色间并呈现绳索状,有明显的腥臭味,其质脆且易断。
2、胎衣部分不下
表现为分娩后仍有部分胎衣滞留在母牛子宫中,无法正常排出。
滞留在子宫中的胎衣一般会在一周内被分解后由子宫排出,其排除时可见明显红褐色胎衣碎块及恶臭粘液。若未及时治疗,母牛在病初期出现举尾、拱背、努责等症状;机体吸收腐败物后,体温显著升高,食欲渐渐减退至停止,同时伴随乳房炎、泌乳停止等症状。病情严重时,会导致母牛死亡。
三、治疗
生产中产后10h胎衣不下即可处理,夏季可在产后7h处理。其治疗原则是抑菌、消炎,促使胎衣排出。
1、促进子宫收缩
如果子宫颈已收口,采用苯甲酸雌二醇10~20mg,肌注,使子宫颈口开放,1h后肌注缩宫素30mg, 促进腐败物排出,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连用2~3次。也可灌服钙磷镁口服液500mL,连用3d。
2、全身疗法
在胎衣不下的早期阶段, 采用肌内注射抗生素, 如头孢噻呋5~10g , 每日1~2次,连续治疗3~7d或直到胎衣排出。当出现体温升高、产道创伤或坏死时,应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全身治疗:
(1)20%葡萄糖酸钙(或10%葡萄糖、3%氯化钙)与25%葡萄糖液各500ml,一次静脉注射,每日一次;
(2)垂体后叶素100IU,或麦角新碱20ml,一次肌肉注射;
(3)激素疗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30~50IU,氢化可的松125~150mg,强的松龙0.051mg/kg体重,一次注射,每隔24h注射一次,共注2~3次。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组织损伤和中毒表现,促使糖、蛋白质、脂肪的正常代谢,并有抗组胺作用,用后可使体温、呼吸、脉率恢复正常。
四、预防措施
1、供应平衡日粮
为满足奶牛营养需要和保证奶牛营养平衡,怀孕期间要饲喂含钙及维生素丰富的饲料,并适当提高蛋白质水平,饲料搭配要合理。不能缺乏无机盐、微量元素,尤其是钙、铜、铁、钴、硒与维生素A,保证奶牛营养平衡。围产期奶牛补充硒和维生素E也可以降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提高奶牛繁殖性能。
2、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围产期奶牛舒适度,搞好产房的卫生消毒工作,减少产房应激,并尽早挤奶。怀孕期间可适当增加活动量,怀孕初期,活动量相对要少些,但怀孕8-9个月时,活动量相对要大一些,每天舍外运动最好不少于4小时。建立严格的营养、管理、技术流程,杜绝人为因素,降低胎衣不下比例。
3、药物预防
对分娩母牛,在产后立即注射催产素100IU,有促胎衣提早脱落和加速胎衣脱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