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辽宁沈北新区首度发生非瘟,随后的时间至12月份疫情在整个东北蔓延,整体去产能幅度在50%以上。随着疫情趋于平稳,2019年3-4月份东北率先尝试复产,至今日仍为全国重要的生猪输出区域。截至现在,东北生猪复产情况如何?未来行情如果变化?让我们走进非瘟后的东北地区,梳理其市场变迁。
首先我们对全国各地非瘟发生时间进行简单梳理。2018年8-12月份,东北非瘟疫情最为严重,并扩散到周边的河北,江苏此阶段去产能幅度亦大。2019年一季度,疫情逐渐由北向南传播,山东、河南等其余北方地区受损严重。为了控制疫情发展,8月31日农业农业部明确了对活猪及其产品调运限制,至10月底活猪调运几近瘫痪。长期调运不畅带来的产销区供需不均衡问题显现,私运、偷运现象普遍。2019年4-5月份,两广疫情最为严重,并在随后的时间扩散到两湖、川渝、江西、福建等地区。
据卓创资讯调研,非瘟发生后,东北各地最大去产能幅度皆在50%以上。最严重地区为辽宁,去产能幅度在64%;其次为黑龙江,幅度62%;第三为吉林,幅度59%;最小为内蒙古,幅度为50%。
为了尽快恢复产能,国家及地方发布了一系列“稳产保供”的措施。除此之外,也出于对高盈利的追求,养殖端3-4月份开始积极补栏。但由于此时非瘟高峰期过后不久,补栏死亡率仍高,至7-8月份复养成功率显著上升。
从上图看出,2018年12月底至今四省生猪产能缓慢恢复。至2020年4月底,辽宁市场产能恢复约28%,吉林恢复23%,黑龙江恢复22%,内蒙古恢复16%。其中辽宁地理优势明显,规模场投建力度最大,产能恢复速度最快。黑龙江地处最北端,冬季非瘟疫情更易复发,产能恢复速度减慢。内蒙古产能最低,大场投建力度不大,相对来讲恢复速度不快。
疫情发生后至现在,养殖主体亦发生了较大改变。2015年之前,东北本地大型养殖场极少。2015-2016年环保政策在全国推行,人口、水网相对密集的南方并不适合新建养殖场投建。东北地广人稀、场地、人工、饲料等成本较低低,南方大场陆续北向投建新场。建厂时间周期为2年,正常情况下2017-2018年产能降逐渐释放。但突如其来的非瘟使得大场纷纷中招,部分甚至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规模场暂时中止或暂缓新建步伐。处于对后市行情的看好,2019年1-2月份部分规模场有留种操作,规模场积极复产且进一步扩大产能,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且未来将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