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87160248
   

流感袭来,中国禽业何以平稳度过?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08-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要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畜牧强国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方面。我国是畜牧大国,但还不是畜牧强国,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推进从畜牧大国向畜牧强国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多数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猪肉、羊肉、禽肉、禽蛋产量分别达5296万吨、514万吨、2380万吨和3409万吨,均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4.0%、31.4%、17.3%和36.8%;牛肉、牛奶产量分别为698万吨、3683万吨,均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的比例分别为9.6%、4.9%。

近年来我国主要畜产品进口量快速增加,自给率目标(主要是牛肉、牛奶)实现难度加大。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禽肉和禽蛋实现基本自给。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猪肉、禽肉、禽蛋、羊肉实现目标自给率没有问题,由于受需求增加更快、资源环境约束更强、繁殖率低、养殖周期长等原因,牛肉、奶源实现目标自给率的难度较大。2022年,我国牛肉、奶源的自给率分别仅为72.7%和66.5%。

生产效率及市场竞争力与世界主要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每头能繁母猪每年提供的育肥猪头数中国为17~19头,而美国达22~26头,荷兰、丹麦更是高达30头;我国多数畜种的饲料转化率、日增重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中国生猪养殖成本较美国高54%,较巴西高82%,较德国高44%;中国肉牛、肉羊养殖成本较澳大利亚分别高1.45倍和33%。

我国畜牧业抵御疫病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仍不强。基层疫病防控队伍人员老化、知识陈旧,难招到、难留住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频繁的“猪周期”,有效调控的目标尚未实现。2009年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和“生猪产能调控机制”(2021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调控效果,但生猪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并未根本改变。

我国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但整体水平偏低,且不同畜种、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也是加快推进我国由畜牧大国向畜牧强国转变的根本遵循。

首先要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特别是像良种等卡脖子技术;另一方面,要根据养殖户的技术需求,采用合适的方式,重点加强对养殖户选种、繁育、圈舍修建、疾病防治等方面实用养殖技术的培训,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其次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畜禽养殖集约化水平。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养殖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殖户进行专业化生产;在适度规模的基础上推行标准化生产。

第三要健全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一是从制度、人员方面完善基层疫病防控体系,充实兽医人员和装备;二是提升防疫主体责任意识,改善动物防疫条件;三是强化疫情监测预警,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第四要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种养结合发展,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一是实行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的补贴政策;二是构建“村收集﹢村服务﹢全量还田”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将分散的养殖场户与分散的种植户有机融合,实现区域内种养结合。

第五要进一步完善生猪市场调控机制,实现对“猪周期”的有效调控。一是完善现有调控机制,实行中央一级调控,增加储备规模;二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稳定生产者预期;三是发挥进出口的调节作用。

最后要采取切实有效政策措施,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牛羊)的扶持力度。一是扩大牛、羊良种补贴的覆盖范围,并提高补贴标准;二是尽快出台全国性的能繁母牛(羊)补贴政策,实行“优品优补”;三是进一步完善禁牧补助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行禁牧的省份均应该有禁牧补助,提高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四是推行全国性的棚圈建设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