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87160248
   

当前鸡病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

栏目: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22-03-23

随着现代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养鸡的不断推进,我国已成为全球养鸡大国,但鸡病仍是影响养鸡成活率和养殖效益、阻碍国内养鸡业健康发展的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一些烈性或重大的传染病。为此,有必要针对国内鸡群的流行疫病做好监测,对其防控现状做好经验总结,并对这些流行疫病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防控方案打下基础,为实现养鸡强国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借助山东省动物病原微生物工程实验室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的平台优势,对国内鸡病展开了广泛的调研和检测。Ⅰ亚群腺病毒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鸡传染性法氏囊新型变异株病例成为危害养鸡效益的主要疫病,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禁用、限用等政策实施,鸡传染性鼻炎的发病比例逐年增多。为方便广大的养鸡业从业人员或鸡病诊疗人员了解这些疫病,从而更好地做好防控工作,本文综合检测中心的实时监测数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临床调查数据等,对鸡群重要疫病进行了流行现状分析及预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1、I亚群禽腺病毒病
  I亚群禽腺病毒病是由I亚群禽腺病毒(FAd V)引起的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心包积水综合征(HPS,也称安卡拉病,AD)和包涵体肝炎(IBH)两种病症,发病鸡表现为心包积液、肝坏死等,可以造成肉鸡、蛋/种鸡的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等各阶段发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国内养鸡业造成了重大影响和经济损失。
  1.1 流行趋势分析
  既可以水平传播,又可以垂直传播的特性,让I亚群禽腺病毒病的传播效果很高。自2013年心包积水综合征在国内首次报道发病以来,仅1年左右时间,国内各养鸡区域均出现了禽腺病毒的发病报道或流行病例。
  目前在国内各养鸡省份或区域全年均有I亚群禽腺病毒病的分布或流行,发病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即每年的5月至11月高发。目前发病仍以心包积水综合征为主,占到I亚群禽腺病毒病的50%左右;此外,包涵体肝炎的发病比例呈上升趋势,尤其以FAd V-8a/b型的流行居多,给国内养鸡业带来了新的威胁。
  1.2 流行毒株情况
  心包积水综合征是由I亚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 V-4)引起的,而导致包涵体肝炎的禽腺病毒血清型较多,除了血清8a/b型之外,还有血清10型(FAd V-10)、血清2型(FAd V-2)和血清11型(FAd V-11)等,近年来鸡群,尤其是较大日龄鸡群出现的肝坏死、肝破裂、肝出血等临床常见问题,也多与这些流行毒株造成的危害有关。
  1.3 防控措施
  2021年,农业农村部共批准了两个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禽腺病毒病(I群4型)三联灭活疫苗的新兽药证书,至此国内有了商品化的疫苗来防控I亚群禽腺病毒病,为高效防控I亚群禽腺病毒病提供了有利武器。但对养鸡场而言,做好鸡场的生物安全和鸡群的饲养管理等工作仍是预防各类疫病的前提和保证。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机体免疫抑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2.1 流行趋势分析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每年的4~10月份发病率相对较高。经过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和广大兽医工作者等共同努力,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2019年,国内肉鸡、蛋鸡群陆续报道了鸡传染性法氏囊新型变异株导致的发病病例,且流行和发病病例呈现快速蔓延的趋势,目前在主要养鸡省份或区域均有其发病或流行。
  2.2 流行毒株情况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的流行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20年以后,其流行比例占到50%左右,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强毒流行株的比例持平。

 2.3 临床症状及病变
  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鸡一般表现为精神不振,羽毛蓬松,采食量下降,腹泻、拉灰白色稀便,有零星死亡,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感染鸡群后往往不导致上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容易被忽视,临床诊断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剖检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的病鸡,可见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点状出血,法氏囊水肿、出血或萎缩,脾脏也出现瞬时肿大和损伤,从而形成免疫抑制。
  2.4 主要防疫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没有囊膜,可在环境或鸡舍中长时间存活,因此,对于养鸡场而言,需要做好日常的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
  此外,需做好鸡群的疫苗防疫工作,目前鸡传染性法氏囊有活苗、灭活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可供养鸡场选择:活苗分为低毒力、中等毒力疫苗,一般选择B87、NF8等中等偏弱毒力的疫苗株,分别于10~14日龄、28~32日龄免疫鸡群;灭活苗有多种,大多为联苗,以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H9亚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四联灭活疫苗多见,可于7~10日龄免疫雏鸡;基因工程疫苗主要为以马立克氏病疫苗株毒为载体,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的活载体疫苗,可于鸡群1日龄免疫,防疫鸡马立克氏病的同时,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也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的出现,给本病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当前流行毒株的交叉保护试验数据显示,传统的灭活疫苗对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已不能提供良好的保护效果。因此,亟需研发对型疫苗,以达到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流行地区或鸡场更佳的防控效果。
  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咳嗽、发出啰音、打喷嚏等为临床特征。育雏期高发,尤其是肉鸡发病,或继发、并发其他疫病的情况下,死亡率通常较高。蛋鸡感染主要危害其生产性能,如产蛋率达不到高峰,或产蛋率降低、蛋品质下降等。本病呈世界性流行,国内发病也较为高发,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疫病之一。
  3.1 流行现状分析
  目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国内各养鸡区域以地方性流行为主,发病较为广泛,尤其在育雏期和开产前后等阶段较为多发。
  3.2 流行毒株情况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号众多,在采用血清学鉴定、分类病毒时较为繁琐和低效。基因分型具有快速、准确和简便等优势,基于此,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基因分型是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类和监测的常用方法。
  根据当前的监测数据,QX基因型是当前的主要流行毒株型号,占分离毒株的70%以上;其次,GVI型、TW-I型等流行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且目前没有对应型号的疫苗可以高效防范,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3 临床主要表现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肉/蛋雏鸡上发病症状主要以“花斑肾”、呼吸道等为主,如继发或并发其他病毒、细菌等感染,则往往造成较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肉鸡、蛋鸡育雏育成期可以形成“支气管栓塞”为主要病变的发病表现;蛋/种鸡若在育雏期发病,可能会造成鸡群开产后出现一定比例的卵泡或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异常发育、输卵管内有积液的“假母鸡”等症状,从而没有明显的产蛋高峰;蛋/种鸡若在育成后期或产蛋期感染发病,可能会造成鸡群产蛋率大幅下降,产软壳蛋、砂壳蛋或畸形蛋比例升高,蛋清变稀薄,种蛋孵化率下降等问题。
  3.4 主要防控措施
  做好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和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是防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育雏阶段,要执行严格的“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并保证充足的空舍时间,避免不同批次鸡群间的交叉;控制好鸡舍内的温差、温度和湿度等,减少各种不良因素对鸡群的刺激。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分为活疫苗和灭活苗两类:活疫苗作为基础免疫,可快速起效,并达到较好的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灭活苗虽然起效慢,但作为加强免疫,可通过体液免疫途径提升活苗基础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并维持更长时间,提升对鸡群的保护。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型号众多,建议有条件的鸡场建立本区域、本场区鸡群的病毒型号监测机制,了解本区域、本场区的流行毒株型号,从而针对性的选择对型疫苗做到高效防疫。
  对于大多数养鸡场而言,选择将QX型疫苗株和H120株联用即可较好地交叉保护国内流行毒株,且多次免疫会进一步提升防疫效果。选择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可于鸡群1~3日龄首免,7~10日龄二免,21~28日龄三免,随后定期应用活疫苗加免;配合含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H9亚型禽流感三联灭活苗,于7~10日龄、40~50日龄、100~110日龄来联合免疫,可达到更佳的防疫效果。
  4、鸡传染性鼻炎
  鸡传染性鼻炎(IC)是由副鸡禽杆菌(Apg)引起的鸡的一种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播快,3~5 d可波及全群,发病率高,可达70%~90%,且易继发H9亚型禽流感、大肠杆菌、鸡毒支原体等其它病原,造成更大的发病和危害。
  4.1 流行趋势分析
  鸡传染性鼻炎目前在我国养鸡比较密集的省份或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河北、辽宁、湖北等,呈地方流行,一年四季均发病,但秋冬、冬春等寒冷及换季时节更加高发。肉鸡、蛋/种鸡、育成鸡和产蛋鸡均易感,可造成肉鸡饲料转化率下降、死淘增加,育成鸡生长发育不良、体重不达标、均匀度下降,产蛋鸡产蛋率大幅下降、死淘增加等。
  4.2 流行毒株情况
  根据当前鸡传染性鼻炎发病鸡群的分离株监测数据来看,副鸡禽杆菌C型和副鸡禽杆菌B型是主要的流行型号,占到了分离株比例的90%左右,副鸡禽杆菌A型的流行比例为10%左右。
  4.3 临床主要表现
  发病之初,仅出现少数蔫鸡,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打喷嚏,腹泻、拉黄绿色稀粪,鼻孔处有少量浆液性鼻液;随后转成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形成结痂封住鼻孔,病鸡出现甩鼻,然后出现脸肿、一侧或双侧肿胀的情况均有,严重时表现为眼眶肿胀、眼窝深陷。
  4.4 综合防控措施
  鸡传染性鼻炎多由外界不良因素诱发,尤其是冷应激和空气质量差等因素。因此对于本病的防控需从强化生物安全、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鸡群环境等多方面入手,采取“预防为主、养大于防、防重于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鸡传染性鼻炎多发或高发区域的鸡群,则需要选择疫苗来做到针对性防疫工作,增强易感鸡群的抵抗力。副鸡禽杆菌A型、B型和C型之间的交叉保护效果很弱,故需要研发全面、对型的疫苗来防控当前的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鼻炎疫苗均为灭活苗,按照其佐剂的不同,可分为铝胶苗和油乳剂苗两种。铝胶苗注射后产生抗体快、吸收好、应激小,但免疫保护期短;油乳剂苗注射后鸡群应激略大,但免疫应答反应强,保护效果好且免疫保护期长。免疫程序需依据不同的鸡品种、地区及季节等做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优的防控效果。商品蛋鸡或种鸡的首免一般在40日龄左右,二免在90日龄左右。
  开产后的蛋/种鸡更易发生鸡传染性鼻炎。产蛋期加免鸡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可进一步提升鸡传染性鼻炎的抗体水平,提升对于鸡群的保护率,延长免疫保护期。而对于养鸡场而言,防疫疫苗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鸡群的产蛋率下降、产蛋波动等应激问题;另外,还会增加防疫次数、增大防疫费用等负担,从而影响了绝大部分养鸡场补免疫苗的积极性。
  鉴于此,有必要研发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传染性鼻炎三联灭活苗等多联多价疫苗,可一针多防,防疫减负。在确保防疫效果的前提下,可减少防疫次数和成本,提升鸡群的经济效益等,达到减负增效的实际效果。
  针对发病鸡群,及时采用敏感药物治疗。近年来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使副鸡禽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临床实践中可采用鸡传染性鼻炎铝胶苗紧急免疫,同时选择敏感药物,并按照最佳方式和剂量投药,药物和疫苗优势互补,药物快速起效、控制疾病发展的同时,疫苗可以更好地控制鸡传染性鼻炎的反复发作,从而达到治防一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