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87160248
   

世纪变局下中国奶业发展之道暨成果发布与新研究课题启动会在济南成功举办

栏目:奶牛技术 发布时间:2022-09-08

把握时代脉搏,强化引领创新。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着力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战略研究,促进中国奶业健康永续发展。为全面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启动新一轮重点课题研究,分析解答未来中国奶业发展趋势,9月5日上午,世纪变局下中国奶业发展之道暨成果发布与新研究课题启动会在济南成功举办。

  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刘成果,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高鸿宾,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毕美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沈建忠,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褚瑞云。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奶业协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奶业协会负责人、D20企业及观察员企业负责人,以及其他重点奶业企业负责人。

  会议由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毕美家主持。

  科学谋划全局,把握战略主动,三大报告亮点纷呈

  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高鸿宾作了《后疫情时代更要坚定奶业发展信心》的主旨报告。他主要谈了四点看法。一是关于对中国奶业的认识。这几年国际、国内形势波云诡谲、严峻复杂,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冲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但是,在这么多不确定性和不利因素当中,有一个意外之喜就是这两年对奶制品的需求有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长。2019年全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35.8公斤,到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上升到38.3公斤,增长7%。到2021年,又上升到42.3公斤,一年增加4公斤,增长了10.4%,远远超过近十年每年3.6%的平均增长速度。

  市场的消费、需求的上升也推动了奶业价格的上涨。世界粮农组织统计,2021年全球奶制品价格(指数)上涨17%。反过来,需求和价格又反作用于供给。2021年和2019年比较,全国奶类产量总量增加480万吨,两年平均增长7%。今年上半年又增长8.4%。同时全国的奶业企业效益普遍增加,全国规模以上奶制品加工企业主营收入增加740亿,每年平均增长9%。今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全国34家奶制品上市企业,27家主营收入大幅度增长,只有7家下滑。伊利突破1000亿,蒙牛900多亿,都进入了全球前10强。伊利更是进入前5名,亚洲雄踞第一。现代牧业上半年销售收入我这儿的数字是56.32亿元,同比增加77%,净利润增加49%。优然牧业营业收入增长近20%,总奶牛存栏数量44万头。

  新冠肺炎疫情确实有非常严重的破坏性,但是它意外推动了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关注,让消费者直接认识和感受到牛奶的营养价值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作用。疫情期间,各地保供名录当中,牛奶已经成为和粮食、肉类、蔬菜并列的保供品。三年的疫情,牛奶已经逐步转变为不可或缺的必备食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根本转变,是一个质的提升。随着大家对奶制品认识的提高和深化,奶业地位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从产业发展角度讲,消费增长就是底气,市场的扩大就是底气,所以我们要对奶业发展有信心,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底气。

  二是关于中国奶业的发展目标。中国奶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往大了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体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营养、安全、充裕食物的追求。现在奶制品消费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和青壮年,在城市和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真正端住、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那碗里不光要有粮,也得有菜,还得有肉,也必须有奶。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强调的不仅仅是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从更高层次上强调食物安全,这叫真正的国之大者。

  从食物安全的角度看,中国奶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努力满足中国人民群众对奶制品的基本需求。从宏观上看,这些年有的企业在海外收了一些公司和企业,建了一些基地,甚至也出口了一些奶制品,无碍大局。从全局看,这不过是拾遗补缺。我们更关注的是怎样满足国内对奶制品的基本需求。现在我们说的基本需求,就是70%的奶业自给率。由于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历史和现实的约束,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全部满足国内对奶制品的需求不现实,因此我们只能说满足基本需求。2021年,全国奶类总供给量为6007吨,但是国内的奶业总产量是3778万吨,进口乳制品2229万吨,自给率为62.9%,进口占了37.1%。国家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要求乳制品的每天摄入量是300到500克。按下限算,全国奶类总的需求量是1.5亿吨,如果按照目前62.9%的自给率,需要5657万吨的产量。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算法。按目前奶类消费需求的平均增长水平,按最近每年4%的增长算,到2025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接近50公斤(49.5公斤),总需求量是6930万吨,比2021年增加923万吨,三分之一靠进口的话,进口得增加308万吨。现在我们也讲贸易全球化,世界命运共同体。但是实际情况是2021年我们进口的乳制品折合液态奶已经占到全球贸易总量的32%,一个国家拿下了世界奶制品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照目前4%增长率算,2025年奶制品进口量要占到全球贸易总量的36%。现在乳制品的出口国主要是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欧盟,但是3-5年以后,牛奶的主要增产国家是印度和南亚。粮农组织预测到2031年,十年以后,全球牛奶产量将达到10.6亿,增产的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印度和南亚。

  可以肯定地说,在目前世界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互通有无,拾遗补缺可以,但是完全依靠进口满足国内的需求绝对不可能。因此70%的自给率是底线,也是中国奶业的奋斗目标,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未来国家的食品安全关乎广大群众的福祉,在座的各位,重任在肩。

  三是关于中国奶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奶业发展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扩大规模,走外沿式发展之路,这是传统的路。一条是降本增效,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是必要的,但是有限度。现在的现实是传统粗放的畜牧业必须进行改造,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我们已经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粮农组织计算,现在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每年是71万吨,占到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5%。在这当中奶牛的排放量占到20%。实现双碳目标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限制奶牛养殖业发展。虽然目前实现双碳目标强化环保还没有让我们感到现实的压力,没有切肤之痛,但必须未雨绸缪,从长计议,现在开始就得做好充分的准备。

  发展奶业只能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粗放的生产形式,主要走以提高单产为主的降本增效,科技创新之路。粮农组织测算,过去十年,奶牛单产提高对全球产量的贡献远远大于奶牛牛群存栏规模的扩大。其中北美表现得最突出,美国和加拿大存栏基本没变,但是产量增加。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单产提高,饲养重点高产的专业牛群,使用饲料少。单产提高的主要措施是养殖场生产系统的优化、动物健康、改进饲料效率和遗传育种。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国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已经达到70%,比五年前增长33.8%。单产已经8.7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已经成为行业主流。但是客观说,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差距就意味着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所以我们的企业千万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自以为是,必须以更加开放、更加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借鉴、吸收、引进可以促进和提高我们自己发展的东西,特别是高产奶牛的遗传育种、饲喂和奶制品深度加工技术等,甚至也包括奶业生产加工的机械制造。国内企业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但是更多的是要向奶业发达国家学习。

  四是关于中国奶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国际环境日益恶化,充满不确定性。国内经济需求萎缩,供给冲击。尽管现在扑朔迷离,严峻复杂,但是对中国奶业来说,刚性需求还在,基本消费还在,14亿人的国内大市场的基本需求还在,这就是我们对未来预期的基础,是我们信心的底气。

  一个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败进退不完全取决于你是不是努力,是不是聪明,关键是现在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关键看是不是抓住了窗口期,抓住了风口。从奶业发展的情况看,要么有颠覆性的技术革命,要么是供需存在巨大的差距和缺口。从近一百年奶业的发展史看,真算得上窗口期和风口的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八九十年代,也可能包括本世纪初那几年,奶业那时为何能够发展?其实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很高水准,有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国内经济腾飞,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奶制品又供给极度短缺,技术储备够了,国内缺口存在,在这种国外行业科学技术储备充分,国内存在大缺口的背景下,中国奶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那时老资格老牌企业三元、光明,包括完达山都有快速的发展,更有那些新的企业,蒙牛、三鹿、现代牧业横空出世,迅速崛起。特别是当年生产常温奶的企业更是以席卷天下之势开拓了城乡市场。我认为中国奶业现在进入了一个循序渐进、行稳致远发展的新阶段。中国这样,全世界也是这样。FAO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奶类生产将以平均每年1.8%的速度增长,消费量增长均速为每年1.4%。可能各个国家有点区别,中低收入的高一点,发达国家低一点。行业格局可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未来肯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企业数量会减少,但是技术会进步,效率会提高,这种变化在前几年已经开始了,今后还会继续。

  从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全国奶业的企业从815家减少到587家,淘汰了将近三分之一,在企业、行业格局重塑的情况下,比的不是规模大小,挣钱多少,是不是上市,有没有名气。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精彩,关键看谁走得更远。坚持下去靠什么?一靠市场,二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企业必定首先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市场,更要有一个团结一心昂扬向上的团队。要有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的能力,这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一定要有一个不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行业里深耕,苦心练剑,那样我们会走得更远更稳更好。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作了《大食物观正当其时》专题报告。

  报告中指出,为了应对国际风险挑战、顺应社会需求变化、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大食物观应运而生。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内涵,一是目标更加高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加快进入以大食物观为引领,以营养为导向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其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保障我国粮食和食物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营养安全。二是结构更加丰富。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老百姓逐渐转变以传统米面为主的消费习惯,更加青睐丰富多样的肉蛋奶、菜果鱼等“副食”。因此,大食物就是要转变食物结构,不仅向主粮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三是来源更加多元。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面向山水林田湖庞大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因此,大食物就是要看到19亿亩耕地之外,还有33亿亩森林、4亿公顷草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从这些资源的开发中,拓宽我们的食物来源。四是供给更可持续。大食物就是要立足国土资源禀赋,依靠科技和装备支撑,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转变生产方式,摆脱水土资源和劳动力的单一束缚,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序合理开发,实现食物供应的可持续。大食物观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有,设施农业(植物工厂)、海洋牧场、森林食品、新食品制造,草原食物资源开发等。践行大食物观,要以粮食为基础,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构建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报告重点介绍了大食物观中的奶业定位与机遇。目前,中国奶业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到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一是奶类产量进一步加快增长,规模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生鲜乳同比增长8.4%,产量增幅为2006年以来最高水平。2021年全国奶牛养殖规模化达到70%,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587家,比2012年减少60家。二是人均奶类消费增至42.3公斤,消费增幅处于历史高位。2021年我国奶类生产3778万吨,进口390.0万吨(折原奶计2250.6万吨),人均奶类消费量为42.3公斤,与2020年的38.3公斤相比,增长10.4%,明显高于近15年3.8%的平均消费增长率。三是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国产奶消费信心明显恢复。2021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9%,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99.87%,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9.88%。一项12个省份、3000个消费者调研结果表明,74.8%消费者认为国产乳品十分安全或比较安全,消费者对国产奶质量安全“十分放心”态度占比14.0%,该比例是进口奶的3倍。四是奶业发展质量水平大幅提升,产加销利益链接更加紧密。国家推动奶业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奶源基地加快建设,乳企与基地加快融合,产加销利益机制加快构建,国家实施的奶业振兴行动健康推进、成效卓著。

  乳制品是大食物的重要组成,大食物观的提出为奶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奶业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又为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城乡居民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65g左右波动,尚未达到膳食指南推荐的标准要求,蛋白质摄入不足的人群比例仍然很高。2021年我国奶类蛋白仅占动物蛋白的9.0%,远低于全球25.93%的平均水平,与奶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29.22%、44.29%的占比相比更低。践行落实大食物观,推动奶业加快振兴。一是加快奶业现代生产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国内生鲜乳生产能力,优化产销布局。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推进奶畜养殖标准化进程和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快奶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链接机制、供应链连接机制。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支持乳品企业以各种形式提高奶源控制力,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快奶业现代经营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乳品深加工、延长奶业链条,深化奶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推动低温奶、干乳制品快速进入市场,增强国内奶企经营效能,扩大奶制品消费规模。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刘亚清发表《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工作回顾及下一步设想》。

  2020年中国奶业协会秉承为行业引路,为产业把脉,为企业导向,组建了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回顾过去两年来,战略发展委员会在政治引领、行业聚力、产业聚实、板块聚质四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与新时期同步,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战略委员会的委员们学字当头,谋在其中,从政治引领、发展践行和文化铸魂三个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是站在政治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和作风的维度,精读原著、深学原文,感悟原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根植灵魂;二是围绕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谋划了“展成果、谋方略、绘蓝图·点亮两个百年交汇点”和“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引领十四五”主题思路,引领行业的产业发展走向;三是围绕坚定四个自信的实践,谋划了“铸就中国奶业民族自信之魂 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赶考之路”主题思路,引领行业的文化发展走向。

  二、统筹疫情应对和行业发展,展现奶业人的家国情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委员会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发展,推出系列组合举措:一是及时发布疫情防控指南和公告,动态链接国家政策要求,做到防控和生产有序有力;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生产能力,全力保障乳制品的市场供应,使中国奶业在危机中孕育出逆势生机,民族品牌得到大众的青睐。三是倡导倡议爱心援助,在行业中引发积极回响,在全国疫情防控的紧急关头,资金、乳制品和生活必须品驰援都有奶企的身影,彰显出中国奶业人的家国情怀和大爱无疆,彰显出中国奶业的历史担当,凝聚起行业的奋进之力。四是推动企业投融资与兼并重组。研究投融资与兼并重组相关政策和趋势,组织投融资领域各种交流活动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支持和支撑服务,助力各地奶业企业投资落地,促进奶业行业上下游协同合作。帮助新加坡佳发集团收购新西兰恒天然牧场,推动新疆天润乳业落户齐河,在齐河完成了养殖加工一条龙的上下游联合项目,合计总投资达19亿,达产后年销售额20多亿,上缴税金8500万元,解决社会就业1100人。其中,天润齐河乳品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元,达产后年产液态奶15万吨;澳亚在齐河新建项目总投资14亿,达产后年产生鲜乳15万吨、胚胎50000枚。

  三、谋篇布局,引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之路。“十三五”完美收官,“十四五”如何起步,高质量发展如何破局,委员会站在战略高度,定位高质量发展,聚焦行业可持续方向,发布《中国奶业奋进2025》,顶层对接“十四五”目标,围绕奶业现代化建设,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学技术和智能装备为抓手,着力培育世界级奶业品牌集群,带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立足品牌搭台,文化助力,塑造中国品牌的影响力。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推进奶业新发展格局,实现奶业全面振兴。《中国奶业奋进2025》,是集行业人才智力智慧之作,也是行业发展路径借势借力之品,凝聚起产业发展的共识。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关键领域的创新。围绕新发展理念贯彻,委员会注重调查研究,加强顶层引领,专家带动,行业参与,对开放、协调、创新、绿色、共享的内涵和行业发展成果转化立题建库,综合企业和专家的优势,先行先试。目前,数字化应用、绿色发展、双碳减排、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育、牛奶文化和品牌催生等方面迈出了不同反响的一步,组织编撰发布了《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1》《赋能中国奶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2025》《奶酪创新发展助力奶业竞争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期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创新的智慧。

  战略发展委员会下一步将紧扣《中国奶业奋进2025》,围绕制约奶业发展的瓶颈,重点在企业资产重组、金融资本运作、奶源保障和消费升级等方面深度策划,破题助力。

  一、引领乳品新型消费品质升级。一是推进“互联网+”移动支付乳品营销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网上线下双向深度融合,推动乳品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激发消费内生活力。二是拓展乳制品消费种类,引导“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调控理念,统筹液态乳品、干乳制品和功能乳品,提升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实现牛奶的精细化和最大化利用,为奶业发展开拓新动能。

  二、拓展奶业企业投资融资服务。一是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经营规模,培育规模企业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整合行业资源,提升产业水平。二是引入资本运作模式,为企业的投融资提供项目定位、可行性分析和投融资策划等咨询服务,链接金融机构、风险投资、信用担保,顶层构建投融资机制,为企业创新创造搭建资金服务平台。

  三、超前策划奶源总量安全保障。面对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乳制品消费能力的提升,奶源自给率相对不足的态势将逐步显现,奶源总量安全是当下必须关注的话题。破解之道:一是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进口奶牛和良种扩繁增加奶牛数量。我国奶牛现在的单产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提升的空间有限。进口奶牛无牛可进,无人愿意卖给我们的风险始终存在。为此,委员会将着眼扩繁增量,保护优良遗传物质和良种牛源,运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加速改良和扩繁进程,为奶业振兴做出奶源安全的战略储备。

  四、推动中国奶业人才培养战略。瞄准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的储备是战略储备理念的培育,一是围绕奶源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流通、乳品质量安全以及消费引导等方面,突出“人”的要素,发挥“才”的助力,在实用人才培养上率先起步;二是树立全球视野,对接现代技术和人才需求的战略储备,构建全球先进管理和技术人才“引入内化”机制,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同步跟进;三是站位高质量发展,以产业数字化为切入点,构建战略人才孵化器,在高端人才培养上创造环境。以此,为高质量发展做出人才战略储备。

  举办《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 2021》发布仪式

  毕美家介绍了《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1》要点内容,并同大家一起见证报告发布。

  据介绍,经过2021年的辛苦和努力,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深刻总结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研判发展环境和形势,系统谋划发展战略和举措,对奶业全产业链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1》,精心收录7篇课题研究成果。其中,《中国奶业奋进2025》由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奶业协会其他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奶业20强与观察员企业、行业专家学者等研究撰写。精心谋划中国奶业“十四五”战略发展,为系统提升中国奶业现代化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智慧。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团队牵头撰写《中国奶业扩大内需、提升乳品消费战略研究报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团队牵头撰写《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报告》,伊利集团牵头撰写《中国奶业企业国际化经营与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蒙牛集团牵头撰写《完善中国奶业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障机制研究报告》,光明乳业牵头撰写《创新驱动提升乳制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 研究报告》,现代牧业牵头撰写《如何打造农牧循环的生态型奶牛养殖模式研究报告》。从行业重点难点问题着手,为奶业振兴发展提供广阔思路和战略方案,更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形势,助力中国奶业向着现代化稳步迈进。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奶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将继续发挥其战略性、方向性和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和大家携手同行,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为奶业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